近日,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,我国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将分为实施拆除新建、开展经常性整治提升、实施拆整结合三类推进实施。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中村改造信息系统显示,目前我国已入库城中村改造项目达162个。
近年来,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积极推进辖区城中村改造工作,以“规划一批、征迁一批、建设一批、安置一批”的推进举措,累计完成城中村改造近400万平方米,惠及群众2万多户。图为正在改造的合肥市瑶海区龚大塘城中村改造项目,配套的现代化幼儿园、中小学等设施在加紧建设。(图片由CNSPHOTO提供)
城中村改造全面启动
今年以来,城中村改造在中央及各部门重要会议中多次被提及。7月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》,并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进行部署。随后,各地积极部署,扎实开展配套政策制定、摸清城中村底数、编制改造项目方案等工作。
专家表示,多年以来,城中村改造陆续在各地分散实施,此次提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,表明在我国集中有序进行城中村改造的大幕已经拉开。近一段时间,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重庆、广州、成都、武汉、东莞这八座城市共有4400余个城中村,建设用地面积3500多平方公里,初步统计到居民5550余万人,其中非户籍人口为3470余万人。
据了解,我国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将分为拆除新建、开展经常性整治提升、实施拆整结合三类推进实施。在业内人士看来,拆除新建模式适合原有土地利用和建筑形态、质量不符合城市规划建设标准,通过拆建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、建筑品质和产业生态。只有资金可以平衡的、改造意愿强烈的、安全消防隐患比较大的、产权基础清晰的,才会实施拆除重建。不具备这些条件的,就要在守住安全底线的前提下,常态化地推进整治提升或者做局部拆迁,为公共服务补短板提供空间。
整治提升这种模式,实际上就是保留原有的土地利用和建筑物形态,同时增加一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。这种模式的优点就是成本相对而言比较低、周期比较短。
而拆整结合方式,实际上是前两种模式的结合。保留适用部分,拆除不适用部分而后新建,这种改造的总体成本适中。从整体来看,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通过三类方式实施,意味着这项工作与以前的“棚改”是不一样的,是要解决我国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,让城市的公共服务充分覆盖城中村,让村民和新市民彻底融入城市,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,实现城镇化、公共服务住房和产业的均衡发展。
兼顾保障性住房建设
一直以来,城中村都是环境治理的短板。据了解,目前北京的城中村改造面临着“多元目标之难”,要实现减量、增绿、拆违、治理、住房保障、乡村振兴等多重目标,统筹难度非常大。
有业内人士担心,在此轮城中村改造中,排斥性改造会导致人员流失,给城市运转带来影响。那么,多重约束之下,城中村改造的破局之道是什么?
对此,专家表示,不激进、不盲目加杠杆,分类施策。近期,还要鼓励包容性治理,自主更新,优选好的区位试点拆改模式。“包容性”成为此轮城中村改造的内在逻辑,这是“因为包容性改造的核心或者最为紧迫的要素,就是这群人在城市中最基本的需求——安全、有尊严和可负担的居住”。
分类施策是此轮城中村改造的基调。在城中村改造中,随着一栋又一栋高楼拔地而起,钢筋混凝土“森林”逐步形成,改造后的片区容积率明显增加,开发商的“面包”变大了,原住民的口袋变“鼓”了。与此同时,低成本的住房变少,甚至逐渐消失了。这样,外来人口、低收入人群或刚毕业的年轻人只能不断地向外漂移。不少年轻人表示,城中村改造后,他们最担心的就是房租上涨。
专家表示,城中村改造要因城施策、因地制宜,不同城市的情况差别可能比较大,它的实际情况也会有一些明显的区别。对于一些居住环境比较好、社会治理管理比较好的城中村,适宜采取拆整结合、保留整治的方式。城中村的改造,把城市的治理从城市的区域推向了城中村,从而使城市的治理水平更加完善。
城中村的改造既要结合当下房地产市场的新形势,也要关注外来人口的居住权利。专家认为,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,提供低成本的租赁住房是保障外来人口居住权益的主要路径,这需要依靠市场和社会力量进行解决。
据了解,保障性住房被认为是留住外来人口的解决方案。7月21日,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审议通过的《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》提出,“把城中村改造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结合好。”
引入多元化融资主体
在国务院发布的《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》中明确提出,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,更好发挥政府作用,加大对城中村改造的政策支持,积极创新改造模式,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。
此轮城中村改造强调引入多元化融资主体,社会资本将作为重要主体,财政资金发挥杠杆作用,参与主体将会是城市更新经验丰富、资金较为充裕的央国企、民间资本。
据悉,我国此轮城中村改造将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相结合,各地城中村改造土地除安置房外的住宅用地及其建筑规模,原则上应当按一定比例建设保障性住房。
对于城中村改造带来的投资规模,分析人士测算,据2020年人口普查的自建房数据对19个城市可能的城中村规模进行估算,按户均30万元的投入计算,1400万户总计投入4.2万亿元,按5年投资周期,每年约改造280万套,投资额8400亿元。
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,各地将坚持稳中求进、积极稳妥,优先对群众需求迫切、城市安全和社会治理隐患多的城中村进行改造,成熟一个推进一个,实施一项做成一项,真正把好事办好、实事办实。
业内人士表示,在城中村改造中,既要看到村民集体制度的发展,同时也要保障外来人口居住的权限,从而实现包容性发展。通过改造,可切实消除安全风险隐患,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,促进产业转型升级,推动超大特大城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,建设宜居、韧性、智慧的现代化城市。(依琰)
免责声明:本站文章部分内容为本站原创,另有部分容来源于第三方或整理自互联网,其中转载部分仅供展示,不拥有所有权,不代表本站观点立场,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,对其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文章、图片等内容有涉及版权/违法违规或其他不适合的内容, 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